涪陵 — 巴国故里
涪陵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,水陆交通发达,素有“乌江门户”之称,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、市的物资集散地。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,距重庆主城区水路80分里,是重庆主城区联接万州、黔江的水陆交通枢纽。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,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。早在2000多年前,涪陵为巴国都城,秦、汉、晋时设枳县,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。新中国成立后设涪陵地区,1995年撤地设市,重庆直辖市面上成立后设涪陵区。涪陵旅游资源得天独厚,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,被誉为“水下碑林”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白鹤梁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文站。巴国故里小田溪是我国第一套编钟出土处;北岩寺点易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;乌江风光雄、奇、峻、秀,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、石夹沟风景区、天台峡谷风景区各具风姿,渐成海内外客人旅游热线。
涪陵榨菜举世闻名,与法国的酸黄瓜、德国的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。涪陵榨菜以其风味独特,营养丰富,方便可口,开胃生津,用途广泛而驰名中外。涪陵被称为是中国的“榨菜之乡”。涪陵除榨菜之外,还有涪陵水牛、涪陵红心萝卜等特产。这三件宝并称为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。涪陵榨菜鲜、香、嫩、脆,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;洋地水牛是全国四大名水牛之一;涪陵红心萝卜曾为贡品,是旅行居家、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。
古代遗址
——望州关遗址——
望州关遗址
望州关在涪陵城南最高峰望州山上,地处荔枝乡望涪村境内。望州关是望州山一带古寨门及相互联结的古寨墙的总称,寨门分小寨门和主寨门。
小寨门在望州山最高峰(海拔689米)西南坡下.现存一条石构筑的卷拱双层石门,基本保存完好。门西南开。门洞深4.O、宽2.O、中高2.6米。门额上镌“层峦耸翠”四个欧体楷书大字。小寨门居五关之中,西北是距2公里的鹅颈关,东南为距半公里的小关。其间或以1至4米高的人工石墙,或依天然石脊山梁,连为一体。故寨门及石墙外是数十米至百余米高的绝壁或陡坡,其内有多处天然制高点。寨门顶上原建有哨楼,视野可达数十里。登楼远眺,两江汇流,绮丽涪城,尽收眼底。清代人有诗日:“一山高并两峰连,关上云开望远天。百雉金城居重地,双江玉带锁长川。高低楼阁烟波上,远近村墟草树前。盛世不须重击柝,抚绥多仗邑侯贤。”
主寨门有内外两道,原为涪陵至南川必经之路。外寨门门洞深5.5、宽2.O、中高2.2米,经久风化、剥蚀严重,门额字迹模糊不清。内寨门门洞深4.2、宽1.9、中高2.9米。门额上隶体“壁垒一新”四字,为咸丰己未(1859)石彦恬题;门洞精石上刻“咸丰十年庚申岁九月上浣日吉旦”。主寨门可与黔江关、靖远关、小关以及小寨门附近的制高点遥相呼应。外寨门与小关和小寨门相连接。
望州关具体建于何代,目前尚难确切考定,但至晚在明代已经存在。据《圣安本纪》和《蜀碧》等书载:明崇祯十七年(1644)六月初八,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占涪州城,在城南望州关大败明军参将曾英及其所部。清代,望州关居城外五关之首,系重要战略要地。咸丰年间,朝廷诏令完善天下城廓关隘以御太平军,望州关因此作过修缮。
民国年间,望州关亦为军事要地,多次摆过战场。民国11至12年,贺龙在川东边防军任旅长时曾在此作过战。民国17年杨森与郭汝栋的“下川东之战”亦在此激战。1949年11月28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个连,打败了驻防望州关国民党政府军第二十军七十九师的一个营,扫清了解放涪陵城的障碍。望州关古今战场遗址而今基本保存完好,现为涪陵地区林业科研所马尾松试验林区,60公顷松林蓊郁苍翠,风景宜人。
宝顶山石刻(大足石刻) 地址:重庆市大足县宝顶镇大足石刻景区
巫山小三峡 地址: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广东中路177号
长江三峡 地址:重庆市巫山县及奉节县和宜昌南津关段
万盛黑山谷风景区 地址:重庆市万盛区黑山镇境内
北山石刻(大足石刻) 地址:重庆市大足县龙岗村北山石刻景区